全國人大代表、中自協副理事長張天任:廣州“禁電”是嫌貧愛富
張天任(資料圖)
11月1日上午,廣東省廣州市就此前出臺的《廣州市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中“禁售電動車”舉行了聽證會。當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張天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政府開門立法、征求意見表示認可,但不認可其“五禁”舉措,并斥當地政府追捧電動汽車,棒殺電動自行車,是典型的“嫌貧愛富”潛意識主導決策。
10月初,廣州市制定了《廣州市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管理條例》(草案),擬對電動自行車等非機動車采取“禁售”、“禁油”、“禁行”、“禁停”、“禁坐”“五禁”措施,公開征集意見,并于11月1日舉行了聽證會。廣州此舉初衷意在緩解城市交通問題,但是“五禁”的做法也引發了社會多方的討論和爭議,反對聲中就包括中自協副理事長張天任。
張天任的身份不僅是中自協副理事長,還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天能集團董事長。每年的全國兩會上,張天任都會提交大量與電動車產業相關的議案和建議。
去年,張天任就表示,“解決電動車安全問題的關鍵,不是靠‘禁’和‘堵’,而是要靠‘疏’和‘導’,只要管理部門監管到位,服務到位,引導到位,電動車安全問題一定可得到有效解決。”今年的兩會上,張天任發出呼吁,希望電動自行車新國標盡早出臺。
但是,廣州政府“五禁”新政的“禁”與“堵”與張天任的“疏”與“導”的想法背道而馳。談到這個話題,張天任有些痛心地搖了搖頭,“全面封殺電動自行車的‘五禁政策’有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電動自行車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在城市化和城鎮化體系加快的進程中,已經成為2億多人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是關系億萬百姓切身利益的福祉產業。
張天任表示,隨著電動車電池技術的進步,其對中國經濟發展以及綠色中國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電動車產業是綠色,環保產業,對降低石油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早在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天能集團時就強調指出,從法規角度來講不能限制電動車的發展,因為它綠色環保,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電動自行車之所以與人爭道、與車爭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很多政府部門在規劃城市道路交通建設時,只注重機動車道的建設,為了加寬加大機動車道,擠占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甚至盲道的現象十分普遍。”張天任表示,如何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更與政府對道路交通的管理水平密切相關。
在張天任看來,解決電動自行車安全問題的方法很多:比如開辟專用道路、不同路段時段的限速限行、提高電動自行車制動能力、要求電動自行車配置自動減速裝置等等。
“所有的這些方法,比起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來說都更加復雜,更加考驗政府部門的行政能力和考量政府部門的行政智慧。對電動自行車徹底‘禁死’,簡單有效,但負面效應巨大,也逃不了推脫法定化責任的懶政、怠政之嫌。”張天任說。
10月中旬召開的第32屆中國國際自行車電動車展覽會上,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就提出,中國電動自行車市場發展已經將近15年,目前有2億人在使用電動自行車,如果只是為了城市交通瞬間變好,將電動自行車一禁了之,2億人的利益誰來保障?
馬中超還認為,政府應細化城市管理,承擔起維護交通安全的責任,但絕不希望決策出現簡單粗暴的狀況,這凸顯出的是政府決策的黔驢技窮,這與中央推廣新能源的指示不相符合,也與群眾的期盼相違背。
同樣是使用電池的交通工具,張天任將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汽車進行比較。他表示,與禁止電動車相比,此前廣州很多黨政領導在不同場合盛贊電動汽車“無污染”。
“僅僅因為汽車企業能夠給廣州帶來GDP和稅收,而電動自行車不行嗎?”張天任認為,同樣是電動車,電動汽車被追捧,電動自行車卻被棒殺,這是典型的“嫌貧愛富”的潛意識主導了決策,是對“窮人經濟學”的漠視。
在張天任看來,廣州“禁電”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爭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管理部門對電動車有著極大的“偏見”,而此時,“消除其偏見”成為唯一措施。
張天任認為,廣州政府要充分聽取民意,聽取與此最直接相關的現有電動自行車車主、以及從事電動自行車生產企業和廣大用戶,讓他們的聲音有充分的表達。
為此,張天任強烈呼吁: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的出臺,一定要堅持以民為本、立法為民,又充分考慮到電動自行車的生產使用、安全,以及道路條件等諸多方面,使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更加科學,更符合實際,既能促進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又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安全、環保出行的實際需求。
相關閱讀:

驗證碼:

- 最新評論
- 我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