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東新岸線計算機系統芯片有限公司董事長鮑東山作主題發言
2016年1月23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6)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召開。廣東新岸線計算機系統芯片有限公司董事長鮑東山同與會嘉賓探討了通信技術在智能交通中的重要性。以下為發言全文:
第一,智能交通的早期目標很英明,但是它有問題,不是很落地,讓人難買單。第二,現在提到智能時代的關鍵技術,很多東西很華麗,但是和智能交通去結合,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關鍵技術。剛才李斌也提到了,相應的盈利模式和基建的投入產品、相應的產品,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深化來考慮的。
關于智能交通現在出現了越來越接近實際的考慮,我們在這個里面,過去是和工程院、和交通部合作做車車通訊、車路通訊,也關聯到相應的CPS和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
我們負責的業務是為剛才講的那些東西提供基本數據,在提供基本數據過程當中,過去也想用我們的2G、3G、WiFi芯片,包括跟清華等很多單位合作做事,但是發現不行,比如說像SSG切換是秒級的,而實際上希望千分之一秒,要不然這個數據就滑過去了,這個數據就沒有實施意義了。我們從4G的PU、SPU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去做,感覺到有點褲衩改背心的感覺,實在是對付不過來,看來得做個新的。最后大家都感覺不好用、不夠用、用不起的問題,流量費就是很大的問題。
我們當時做智能交通國標和很多單位,特別是交通部合作,我們發現問題準確的需求是什么,三高、三低、三精,實際上提到高可靠、低延時、精確地位,2G、3G都是做不到的,它的可靠性基本上接近90%就行了。交通方面是不能容忍的事情,要按這個可靠性,撞車的責任誰來負、誰買單,還有低時延,基本上千分之一秒相應的實時定位對它才有意義,而且定位要定到亞米級才有意義。所有這些定位都要便宜,不然就形成不了贏利模式。
吳院長也提到了,這個功勞應該還是屬于吳院長等多名老科學家的事情,當時做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和后來做智能交通國標,遠遠沒有5G的概念,當時做的很多東西被大家批判,說太燒錢了,2025年甚至2030年都用不上,但是好像社會進化的還比較快,所以我們用起來還不錯,尤其是對你們提到的高切換可靠性99.9%以上時延的問題,現在5G已經提出這個問題了。
現在看來,很多概念當中有很多大的忽悠,這些大的忽悠來看,有些還是不太接地氣。比方說現在通訊中2G、3G、4G到5G怎么看,很多專家在講,是一個消費通信到工業互聯的轉換,這個數量級遠遠不是什么M2M、B2B能比擬的。第二,前段有人講,對4G的集成,一邊倒的意見變成顛覆性的,標準演化與終極目標,都在向萬物互聯過渡。消費通信有點像當時煤油的發明,讓大家有一個很好的照明條件了,但是電一發明就把它干掉了。
一個失敗的發明,所謂汽油發明,產生了一系列的顛覆結果。所以工業互聯,從今天來看,覺得像吳院長等一些老科學家提出來的,我們去做現在用不到2025和2030。而且正像他們所說,這里面涉及很多非常核心的技術,不只是系統設計,還有芯片制造,這里面一系列的難題,都是要去克服的。我們會發現今天身邊有很多看不到的機會,在工業4.0之前,很多老科學家,包括吳院長都提出了一些概念。
現在我們跟他們去合作,你要做出來的東西有人買單,交管局為什么會買單?這是有分析的,交通局為什么會買單,駕駛人為什么會愿意買單,汽車廠要做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為什么愿意買單,包括保養公司在內,都不再去講了。
總之,李斌他們公路院會做的比我好,我是跟著人家后面的,所以這套東西終究是要能贏利,而且要讓人家賺錢能夠賺的比較舒服,因為無利不起早。包括CPS,交通部何院士他們跟我們合作做的一些東西,不去講了,這里面的關系性能也講了。
給大家看些東西,這是我們跟公路院合作的,這個標準出來以后,交通部的一個核準測試,核準測試以后到通號去,當然交通部對我們有點意見,說你們現在主要跑到高鐵和地鐵那兒賺錢去了。
但試驗為什么愿意買單?因為試驗成功了,這些都是工業級的產品,基站什么樣,基站安裝什么樣,車載天線路由器什么樣,在路上什么情況。這是在京津線300公里以上的試驗情況,這是在廣州地鐵6號線測試情況。
總的來說,高鐵和地鐵的難度要比公路小一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