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ITS中心主任李斌作主題發言
2016年1月23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6)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召開。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ITS中心主任李斌從交通設施的角度介紹智能汽車和基礎設施的關系。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百人會今天這樣一個論壇。我是來自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院李斌。剛才聽了幾位專家的介紹很受啟發,我想從交通基礎設施的角度去探討一下智能汽車、電動汽車的關系。
這個我想大家都了解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智能汽車肯定是不可逆轉的,智能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當然現在我們關注到,在這個領域兩條路線,一個是我們傳統汽車主機廠,另外一個是我們的互聯網企業,當然各有千秋,但是我想這兩個應該是互相促進的兩支力量。
我想談的是智能汽車和基礎設施的相互影響。因為我們知道,剛才我們的陳院士曾提過,智能汽車發展方向一個是在特殊領域、一個是在開放道路。開放道路離不開我們基礎設施包括標志、標線、設施條件、管理措施,這個方面國際上都非常關注,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在基礎設施方面有一點點改動,會大大降低我們車載的成本,這個大家都可以互相理解,車輛和設施協同的進步和創新。
實際上如果完全自主式的智能汽車,不一定能夠改善宏觀交通狀態的效率,所以現在大家都在提網聯,把車和車、車和路聯起來,這是可以肯定,對于效率、對于宏觀的交通狀態。所以現在很多也在研究,智能車輛對于交通流的影響,會改變我們交通流的行為,這都是和設施有關系的。包括對信息化基礎設施、路側的地圖、路側的電子顯示器,比如大霧條件下,我們現在的智能汽車能不能適應,未必比人開車更好。
另外一個趨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合作式,Cooperative,因為大家感覺到,不光是車,還有路,要協同,現在在歐洲、美國、日本都提出了Cooperative ITS,現在又提出了Cooperative System,大家認為是智能交通系統的另外一個更高的階段。
第三,想跟大家分享電動汽車。我今天主要不是從車的角度,我是從路的角度。因為作為交通運輸體系,我個人認為,影響它的發展的外部性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是土地,一個是能源,一個是排放。土地,我們搞智能交通就是要解決土地受限情況下如何提高效率,能源恰恰是一種約束的力量,能源革命對于交通運輸影響是非常大的,這點對交通運輸這側或供給方這側,如何應對能源的變革,準備好了沒有。所以我們現在提出新型的基礎設施的理念,包括道路沿線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包括通訊網絡,不只是通用網絡,還有專用網絡。我們北斗的地面增強,定位是否適應于未來智能駕駛的需要。我們的高精地圖,網絡的安全性認證健全,是不是在可信的情況下運行,包括后臺監控系統的計算。還有新能源供給網絡,對于未來新能源的出現,在路側如何為他們提供能源的存儲和補給,不只是電還有氫,我們如何去做。我們現在已經提出,道路基礎設施全新的設計,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
運行模式的改變。交通基礎設施具有天然的壟斷或者不可復制,所以造成壟斷,現在不管是路,還是樞紐,一般都是誰建設、誰來運營、誰來服務,一般我們路是一段一段的,服務是不一樣的,所以后來我們搞聯網,就是要把不同的服務連起來,因為老百姓認為是一個整體,我要服務的一致性。
對于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像互聯網企業的引入,狡賴將來可能會為我們跨越這種邊界或者這種壟斷提供工具,所以現在我們交通運輸部也在考慮,未來包括高速公路,我們能不能鼓勵第三方提供一體化服務跨地域服務的第三方運營商,有了他們可以引入更多的資源,提供更好的服務。
新的交通組織,我們知道交通運輸體系里邊海、陸、空、鐵,道路交通的組織化程度相對是比較低的,比起鐵路、航空,當然這也是它的靈活性的損害。如何去保證安全、提高效率,我們如何去在保證我們駕駛樂趣的情況下提高組織化程度,這是我們要做的。智能駕駛,包括車聯網、網聯車,就為這種組織化程度,包括車隊駕駛,提供了這種可能。
新的運輸服務方式。正是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網聯車、智能駕駛、電動等等一系列技術,為我們將來的運輸組織方式提供了機會。我們現在比較熱的定制化公交,出租車不管是拼車、還是打車軟件,都是在這種基礎上去探討新的模式。我的觀點是,將來的公共交通會越來越個性化,滿足個性的需求,而我們的個體交通會越來越共享化,兩種方式有一種趨同的感覺,這種邊界會越來越模糊。
基于無人駕駛的新公交的模式,現在西方已經在小規范的示范,比如在園區、購物中心、公園里完全無人的接駁,包括機場的擺渡,我們現在的智能駕駛,一是技術、另外是法律,如果在可控的環境下可以規避我們技術的一些難度和我們法律的風險,可以在這個范圍內先去使用。
有了這些,我們已經到了什么階段呢?整個交通運輸體系到了整體性創新的階段。大家應該有體會,我們這么多技術準備好,現在國際上也有這樣的趨勢,比如歐洲提出第五代道路系統,提出自動化、自適應、自恢復,什么概念?將來的道路應該是全天候開放的,永遠不會關閉的道路。比如現在的道路,經常會遇到刮風下雨、大霧、大雪關閉了,未來的道路應該是全天候的,需要自動化、智能化的解決。包括美國提出Beyond Traffic 2045,包括亞洲體系也是一樣。
我來自交通運輸部相關單位,我們現在也在探討未來10年、20年、30年交通體系的戰略,比如我們現在正在發改委探討2050年我們的低碳智能體系是怎么樣的,另外交通部也啟動了車路協同技術重大方向的探討,我們的目標是到2030年。同時,一些相關新的系統把智能車、電動車等等技術的更新作為控制網,也在跟發改委探討。我們現在也啟動了智能駕駛、智能車輛對于基礎設施相應的評估,我們現在的標準規范、相關的管理規定是不是適合對于未來智能駕駛的安全環境,如果去提供服務。
也是一家之言,點到為止,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