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24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6)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在“行業發展的政策與監管改革”主題峰會上,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站這兒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從昨天的閉門會到今天主題峰會,大家談了很多問題,圍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群情高漲,甚至有一種“大躍進”的感覺,當然大家也看到了未來的挑戰,這里面既有政策的,也有技術的、有產品的,更有基礎設施的。應該說,大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關注這個產業路在何方,當然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所以可能汽車產業論壇不缺,尤其我從離開企業之后,站在這個位子上參加得又特別多。但我個人認為,新能源汽車論壇到這種規模的也非常少。
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家都希望健康發展,從不同的角度建言獻策,但我個人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現在這個節點上能不能健康發展,今天這個主題峰會的主題至關重要,實際上是產業發展的政策和監管改革。如果沒有了這個東西,我個人認為新能源汽車未來基本看不到方向,所以我說高所長你也非常榮幸主持這個問題。不是因為我在這個論壇講,10分鐘講不了多少東西,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過這個產業之后,現在在學校里靜下來看產業、看企業,也參加很多國家大的決策,我的標題就變得至關重要,是“確保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政府新角色的思考”。
“確保”二字,這個產業投入了這么多錢,剛才楊院士說了,現在投了很多錢,如果按照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都算在內,包括我們所有的情感,那就無價了。這個產業必須發展,而且這個發展不是曇花一現,要可持續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至關重要,因為任何一個改變人類出行模式、改變整個社會結構的產業要想靠企業家、要想靠老百姓,我認為免談。正是因為這一點,在整個油價低迷的時候,中國汽車產業走到了今天,這是體制的優勢,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優勢,是所有國家都沒有辦法比擬的;但恰恰這種體制如何換檔?我認為就變得至關重要了,因為曾經我們是“蘿卜+大棒”,今天做到了33萬輛,但路在何方更讓人擔憂,本人就是一個窮教授,只能談談建議,但卻是肺腑之言。
第一,我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不要再討論了,它是利國利民,涉及到整個人類未來發展的產業。曾經我們迷茫過、徘徊過,到了今天,做到33萬輛,整個國家領導人去年連續發表講話,這個角度已經很高了。從商人的角度看賺錢就行了,但從國家的角度看,必須考慮到民族的發展。去年33萬輛,沖到世界第一,但在這背后,我更多看到了一種擔憂:這33萬輛有多少企業參與?每一家企業有多少輛?可能百輛,幾十輛,甚至幾輛的都有,單體的銷量低得可憐。日本一個企業每年賣15萬輛,我們一個國家總共賣了33萬輛,汽車產業什么規律都不是,就是規模!規模!規模!有了量,所有人日子都好過,政策造就市場,政策一旦退坡怎么辦,出現“斷崖式衰退”,所以挑戰還沒有開始。我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到現在,曾經擔憂的問題只是顯露出來了,而不是解決了,所以可持續發展最大的挑戰在于市場的脆弱超乎想象,并不是33萬輛就可以“翻身農奴把歌唱”,為時尚早,更應該杞人憂天,不能盲目樂觀。
大躍進式的產業更讓人擔憂,不知道大家為什么激動。實際上這時候我們更應該高度關注“大躍進”背后潛在的隱憂,要思考更要積極應對;隱憂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要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在這里面我認為,33萬輛的背后并沒有掌握核心技;一旦市場培養好了,外面所有人都可以進來,我們就會被打得落花流水。我們是電池過關了還是整車過關了?我們還在改標準呢,更何況還有很多標準不全,一個充電設施標準的改變,過去設施的投入就廢了。很多人問我,趙教授,將來的標準還會不會改?如果再改我投多少錢/不要以為改進之后傳遞的是正能量。
另外一個是關于“騙補”的問題。因為賺錢嘛,靠這種都能賺錢,如果取消補貼市場又會如何呢?質量、安全隱患的問題,去年的33萬輛會由于質量問題帶來巨大隱患;商業模式路在何方有很多概念,但概念背后又賺了多少錢?所以政策體系將會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最重要的一點。我認為,我們系統性不足:地方保護嚴重、監管嚴重、執行力不強,構成了所有的問題,這才是我講的今天產業政策的完善和改革可能是決定未來20年新能源汽車能不能走得出去的問題,所以需要整個國家冷思考,積極地行動,確保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個產品推向市場,主要靠消費者和企業互動就行了。但對于新能源,影響整個國家方針大略的,我認為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在一個產品成功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政策主導,就是“蘿卜+大棒”,過去是唯銷量論,只要賣出去就成功,所以我們拼命補,一臺不行補兩臺,一塊不行補兩塊。但今天進入調整期,有了33萬輛,消費者覺得好象還可以了,這時候應該是政策和市場的融合,就叫“準市場機制”,最終都要到市場上去。
在準市場機制的時候要做什么呢?我認為是健康發展論為主導,唯銷量論已經過時了,這時候健康發展更需要終結過去,面對未來。最終完全靠市場的時候怎么辦呢?嚴格監管論主導,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確保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絕對的第一要務。我認為應該將所有的東西都告訴國家總書記、總理,健康發展,政府角色要重新定位,政策體系要有新內涵、新使命,而且要有新作用?,F有的市場我認為遠遠不足以推動,所以很多人說,已經到了33萬輛,交給市場吧,我認為交給市場就死定了,但繼續的話,政策主導吧,我認為你也死定了,所以政府要進入什么?“換檔期”,已經爬坡了,還在6檔就掉下來了,現在已經爬坡了,下坡了,還在一檔,油耗也差,被追尾了。所以我認為,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到了這個時候,要重新梳理曾經過的路,要重新梳理曾經做過的事兒,填平補齊,這才是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絕對前提。
我認為現在技術已經不是問題,新能源必須站在國家的高度看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場能源革命,涉及到交通、安全、基建、金融、保險、財稅、產品、消費文化以及模式的變革;也面對整個汽車業態千載難逢的改變:未來汽車不一定買了,用就夠了;未來汽車是第三空間,可以住在里面;未來汽車是“第四屏”,可以在里面刷存在感了。新能源已經不是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的工作了,是整個國家的問題。確??沙掷m發展的第一要務就是一定要設定科學的機制,不需要通過財政投入來設定積分制。這有一個復雜的問題,碳排放的積分、CAFE的積分;如果用CAFE不一定做新能源,傳統技術、混合動力不一定差,所以剛才美國的朋友講了,加州靠的是ZEV,真正較真碳排放的時候,現在的電動車不一定低碳,但未來會低碳,所以這個也很重要。
另外一個講講破除地方保護。從多年的經歷看,實際上地方保護是害了新能源汽車。因為地方保護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但地方應該補充電,補充電造福子孫萬代,補產品只是曇花一現,這些問題應該解決。如果讓老百姓買電動汽車,卻找不到充電樁,就像肚子壞了找不到洗手間的痛苦;凡是政府掌控的問題都應該一夜之間切換新能源,你自己都不買,你都不肯買,你讓老百姓買嗎?
另外,我認為,要在政策的制定上有系統性,要站在國家的高度,政策要有延續性,更要有透明性。到現在為止很多人問我新能源能走多遠。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冷靜,不能一哄而上,說白了,有富人,就有惦記富人的,騙補是因為致富了。另外我認為,現在有很多非汽車產業想進入汽車產業,他們是沒有產能的,但按照現有的汽車產業政策必須要建工廠才能造新能源汽車,這些產能的重復投入我認為至關重要,我覺得應該鼓勵那些擁有技術、商業模式的企業利用現有產能來做新能源,為什么還要逼著他們拿600畝的地,雇2000個工人,為什么不能把現有產能用足呢?應該允許他們而且鼓勵他們這么做,我認為要考慮短途電動汽車,我認為國家這方面是有問題的?,F有電動汽車長距離、高性能、高大上,最后太貴;現有的低速電動車有質量、性能、安全的問題,我們又覺得這不符合國家的需求。我認為能不能介于兩者之間,(高大上+臟亂差)÷2,把續航里程降下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能不能解決?提出50對50,沒必要80對80,更沒必要100對100,老百姓有要求,國家就要推動,以降低性能,而不以安全指標(為重)。我認為對這要有結論,不能視而不見,中國需要,老百姓呼吁的東西就是重要的,不能老以討論為借口。
最后我認為要從整個汽車產業發展角度看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和十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要重新認識新能源汽車。傳統汽車是新能源汽車的基礎,沒了這個基礎就是空中樓閣,同時智能網聯汽車是新能源的翅膀,它才能讓你飛起來,IT業是傳統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一個最大的載體,它帶領我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最后,我認為,國家政府更應該在商業模式上下工夫,商業模式不是簡簡單單弄幾個App。未來是一個“技術+產品+體驗+商業模式”的社會,如果缺了這個商業模式就沒了催化劑。所以我認為應該多做新能源汽車的工藝展示和科普宣傳,讓消費者真的知道,新能源時代已經到來,它是解決你子孫萬代的大事,而現在就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要讓大家知道,新能源汽車是新鮮事物,國家在這方面堅決不會動搖的,商機也無限,值得憧憬。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