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6)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召開。在“電動汽車應用領域與商業模式”主題論壇,主辦方特設互動環節,由嘉賓接受現場提問,以下為互動問題及嘉賓回答全文:
聽眾:感謝副理事長,剛才我們也簡單介紹了一下,我的名字叫朱潮宏(音),我來自德國的德爾福(音),目前是電驅動系統的負責人。很高興、很榮幸受百人會的邀請也能夠親臨現場來參加這個會議,來見識這個很大的場面,從昨天到今天我聽了很多精彩的演講,今天七位嘉賓幾乎每一位的演講都給我想提問的欲望,但是時間有限,我只提一個問題,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北汽新能源公司的總經理鄭剛先生。
這兩天我連續聽了兩個報告,第一天是前幾天在他們公司里聽的鄭總作的公司企業規劃的報告,還有今天的報告,據我了解這個公司目前不僅在中國,在純電動車方面是引領市場的,同時在世界各地在美國、德國、歐洲最近建立了新的研發中心和國際接軌,我們認為,目前中國這個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和國際形勢、國際技術接起來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想聽聽鄭總能不能給我們講講北汽新能源在這方面后面近幾年的技術發展和市場結合的具體藍圖是怎樣的?
鄭剛:我用簡短的語言介紹一下目前新能源公司在技術和市場方面的設想。從技術來講,普遍已經形成了共識,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競爭的未來在競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關鍵技術的缺失和掌控的趨勢問題,北汽新能源公司09年成立,就開始大概從三個角度來做技術的儲備和積累。
第一,投入巨資,自己在關鍵技術和零部件上開發,09年基于我們薩博平臺的4個產品上,開始了逐步的開發計劃。目前為止,累計在產品直接的開發投入大概有12億人民幣,目前為止已經有3款產品陸續的投放市場。這是一個路線,自主開發。
第二,廣泛的進行產業鏈的合作和同步開發。我們與包括韓國的SK電池公司、德國西門子等這樣的電氣公司,以及還有很多我們國際國內優秀的企業零部件的供應商,一起通過資本投入的方式進行投資、合資、合作,包括參股,相互持股等等方式,是現在關鍵零部件上掌握技術的開發。當然,這跟過去不太一樣的是,我們在合作開發的同時,最強調的一條就是,在共同投資建零部件公司的同時,我們要求一定要把共同的研發平臺投入進來,同時,還要共享知識產權。
第三,我們感覺到,光靠自主國內在自己產業鏈內生型的開發強遠遠不夠,我們做兩個努力,第一個,我們利用在北京很好的科技和技術的條件,我們與以北京為主的國內很多科研院所、專業技術的機構共同聯合開發,比如說我們從北理工、清華、中科院的物理所,建立了一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創新研發平臺,這個平臺從國家申請了一些資金,我們企業也投入了很大的資本。我們將這幾個科研院所研究的項目,與我們企業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用戶在市場上的一些突出的質量問題,我們把這些來自于市場和用戶的問題,轉化成科研院所和院校的開發和研究的課題,這種方法就很有效的將市場和研究機構打通,產學研共同的聯合體就誕生了。
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國際上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很多新技術在國外方興未艾。所以我們在海外已經設了三個研發中心,從底特律到硅谷、到德國的亞琛,以及設了三個,分別從關鍵的動力總成、增程式、電池、BMS系統,以及高性能的電控,這幾個方面來掌握,建立海外的研發平臺,有利于吸引、吸收利用海外的人才、技術,包括有些關鍵好的人才,可以通過它引入到中國來。所以三個海外橋頭堡的建設,非常有利于我們自己技術的提升,目前這些有關研發的成果,在今年二季度就逐漸開始反補國內。所以從技術角度來講,我們覺得技術是沒有國界的,只要我們有一個技術戰略的思想,真正打造一個開放和融合的技術合作平臺,我們就有機會來實現中國企業與全球最高技術的融合,我覺得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想法,我們在這兒也很希望跟所有的在新能源愿意投資和技術的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
至于商業上的合作,剛才我主要已經講了,就不再多說了,時間留給別人。
圖為現場提問環節
聽眾(陳院士):我的問題是,要進入分時租賃,基本條件和門檻是什么?至少有多少會員才能夠成功?據我了解巴黎的分時租賃頭幾年不行的,后來就行了,到底怎么樣才能夠成功進入?
鄭剛:的確,分時租賃這個業務大家現在提的非常多,想做的人也非常多,的確,以我們目前跟國外交流,以及我們目前實踐的這些,我們不能說結論,只能談我們目前摸索的一些感覺。
第一,單城市目前做的最多的巴黎,4千輛車,6千個網點,我去年10月份在巴黎跟他們總經理交流的,今年還沒有贏利,還是賠的。真正分時租賃我們自己算了一下,一輛車每天租約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我們才過盈虧平衡點,但是到今天為止,跟大家匯報一下,我們已經近千輛車在上海投下去了,我們目前只有2.5小時,現在還是賠的。實際我們一直在找這個點,所以為什么在今年我們自己的目標是一定要過5千輛,過5千輛我自己都不認為過盈虧平衡點,怎么樣能夠提高小時數?就是網點密,車子投的多,有效會員數量多。我們目前會員的有效率還是非常非常高,雖然現在會員不是很多,有3萬個會員,但是效率非常高。大家沒有看到我們在外面打任何廣告,因為你打廣告沒有任何意義的,你那兒沒有網點去打廣告沒有任何意義,網點到哪兒會員到哪兒,所以我們網點布置實際是核心。所以本身分時租賃這件事情,跟滴滴、快的、Uber模式不一樣在哪兒,輕資產和重資產并行的,分時租賃是這兩個一起的,但是從我們目前來看,這個模式至少是看得見能夠走出來的一個模式,只要過4個小時。
所以我們現在欣喜看到,每一天我們的分鐘數都在增加,隨著我們網點越來越密、會員越來越多、車子投放數越來越多,都在增加。絡繹我自己個人判斷,可能在上海過萬輛實際上應該能夠找到盈虧平衡點。所以我們必須在中國的一個城市,先做平了,這個城市才是立得住的,然后我們再去探討,為什么像麗水?麗水實際是50萬人的城市,把這個模式我們要摸清楚的話,它的投放數量、網點數量、車子數量、能夠承受的成本、會員數量,如果摸清楚,我們可以迅速的復制到全國,如果真正這樣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而現在很多只有幾百輛車,300輛車、1000輛車,我認為一定是死路一條。全世界目前基本上都是一個城市一個公司、一個城市一個公司,我覺得在不打的情況下,巴黎市政府最后是招標選中一個公司,到最后已經7年了沒有實現盈利,但是看得見,這個模式我覺得比較好在哪兒,看得見最終能夠走出來,而且是一個公共服務。
聽眾:大家好!我是來自第一電動網的產業記者。我想問鄭剛總經理一個問題,您經常提到北汽在純電動車換電模式算是一個全新模式,但是這個模式有一個技術瓶頸,此前特斯拉也嘗試過,因為電池包和車身連接的部分一般是用螺栓直接連接,需要反復的拆裝、拆裝,請問北汽新能源是如何突破這個技術瓶頸的?怎么破解這一難題?
鄭剛:單純的某一個技術部件的可靠性,我覺得倒不是這個商業模式最大的核心問題。先談這個技術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之前在國內、在全球尋找好的合作伙伴來解決它多次反復的可靠性問題,現在上我們已經找到了,并且我們也已經申請了全球的專利。同時,這款車我們在今年開始布局投放北京之前,我們到目前為止已經跑了有10萬公里,10萬公里我們有大概15臺車,每天從我們的公司跑到懷柔,在各種路況跑回來,再反復的一天換電,我記得我們實驗的數,一天一臺車要做5次,在這個強度的情況下,目前10萬公里的狀態下,您知道我們的一次換電成功率達到多少嗎?達到99.7%。所以從這個數據來看,我們對此很有信心,沒有問題,過去認為換電的機構強度和可靠性上,我們現在已經解決了。
但是事實上這個,商業模式要推廣可能最大的問題,整體產業鏈打通之后經濟效益的問題,跟傳統快充式的出租車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產權結構很復雜,車不是屬于出租車一家公司,車是屬于一個公司,換電設備和機構屬于一家公司,電池屬于一家公司,未來電池里邊在梯次利用退下來之后,再交給另一家公司做商業運營。
因此,復雜產業鏈就造成了整個價值鏈條上,如果不能把后端的價值產出有效的導入到前端來,它的賬是算不過來的,哪一家都不掙錢。所以,真正的它的價值在于,有沒有能力將全價值鏈打通,從我們整車開發設計,到換電機構的應用,到電池包的運營,到電池梯次利用下來以后的再次利用,以及到最后的無害化處理,提純了電池材料之后再返回來交給電池廠商,只有把這個價值鏈打通,使得后端的價值能夠有效的為前端的整個從制造到運營模式上進行反補,才能有效的降低整個產業鏈的成本。所以事實上造一輛換電的出租車容易,但是想明白這個商業模式,并且把所有的投資人聚在一塊,然后把賬算清楚很難,所以這是一個關鍵點,目前我們剛剛搞明白,1月份在北京要開始運行,到時候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到我們那兒調研,我們來研究。謝謝!
圖為現場提問環節
聽眾:北汽新能源的鄭總,你今天運氣非常好,中獎率很高,我這個問題也是給你的。
鄭總,在上周廣州的第一電動網的論壇和今天會議聽您的報告,我個人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您提到“眾創”這個概念,臺灣有一句諺語,“一樣米養百樣人”,眾創,我個人認為很難滿足,怎么滿足他們從線上給你的反饋,你怎么樣解決所有問題?
鄭剛:我想這基于兩點來思考。第一類,我們對未來汽車的消費模式、消費市場會產生重大的變化,基于這個變化我們來提出眾創,我在思考未來五年、十年以后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會兩極分化,一級將會被像Uber、滴滴這樣大的租賃和共享汽車占有,他們會大量采購幾百萬、上千萬的車輛,所以大規模、無差別化的定制比的是功能和成本。第二類,現在大多數的私人購買將急劇的縮小,并且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所以我們的電動車未來造車一定要思考5年、10年以后的市場需求,因此我已經開始做兩方面的準備了。
大規模的個性化制造,這恰恰是現代制造業或者叫工業4.0時代一個最重要的核心的特征和特點,為此我們做了三個準備:第一,在開發流程設計上,我們已經打破了內生型自我開發流程,EVDP已經全部打破,現在同時引入兩個開發流程,第一個,品牌眾創;第二個,產品眾創。目前尚個禮拜我們已經在公司的公眾網上已經正式向社會征求社會品牌和社會網絡。第二,我們在江蘇常州已經開始了基于4.0的全自動化、無人化就是后信息化時代,這樣我們可以把大量的客戶需求通過我們自己信息化的篩選,來進入,我們未來制造最大的特點,就是共同平臺在不同的產品共享技術、模塊,最后個性化的呈現,這大概是我們智能制造的三個層次,在這三個層次上我們力爭實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眾創的突破。當然,這其中對我們汽車來講最大的考驗就是信息化系統。所以我們現在急于搭建一個全新的基于IT和DT兩個技術平臺上來實現整個企業的業務流程和業務資源的重組與再造,我們希望跟更多的,因為坦率地講,這是中國汽車工業這么多年沒有過的嘗試,我們希望跟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幫助我們一起來實現這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