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協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6)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召開。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宏生作為一個新進入者,同與會嘉賓分享了南京金龍在新能源客車方面的經驗與成績。以下為發言全文:
各位企業界的朋友,各位領導,我今天的題目叫南京金龍的浴火重生,為什么叫浴火重生呢?金龍大家知道只有三條龍,怎么會有南京金龍呢?南京金龍最早是第四條龍,只不過太小連年虧損被推出局了,抱著這個孤兒怎么讓它重生???漫長的過程中一個人當然有很多的苦,痛苦之后是快樂的。
2011年,我作為創維的創辦人進入了新能源汽車,投了十幾個億發展新能源汽車,應該說首先感謝十八大以后各大部委和百人會力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這樣使得南京金龍這樣長期虧損的企業得以重生。昨天聽了陳清泰理事長的鼓舞人心的發言,我把它記下來了,他說新能源汽車的進入會帶來新的思維,引進跨界的技術,在新技術突破產品定義、商業模式、融資模式等方面都會貢獻出新的火花。第二,他們會增加試錯的資本投入,加速試錯的過程,分散試錯的風險。第三,有他們的攪局將促進既有企業的奮進。第四,進入者大多數最終可能會被淘汰。我就講講我們作為新進入者所經歷的痛苦的經歷和沉重的代價,沒有代價和高學費是不可能的。
我原來是一個家電佬,進入汽車領域第一個問題,家電是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客車是定制,這就使我付出了很多的學費。第二,崇洋媚外,想設計一個時尚的、裸奔的客車,結果付了好幾千萬的設計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在質量管理上,家電是以前一條生產線2000人,現在只剩下50個人了,都是自動化,保證質量減少人為因素,可是客車是嚴重依賴有經驗的技工手工操作的,而且我的積累時間又短,怎么能夠做出一個質量也付出巨大的學費。另外在汽車銷售模式和客車銷售模式上是B2B的生意,家電是B2C的生意,這個跨界也吃了大虧,所以我的同行說黃總去做汽車了,是死路一條,他會重復美的等家電佬的失敗經歷,身敗名裂。
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苦的掙扎,不斷地向行業學習,我把我的包袱從深圳的別墅搬到了工廠,跟工人同吃同睡,早上6點半就轉一圈上午去研發中心請教,下午到市場上聆聽客戶的投訴和批評。經過了四年的艱苦奮斗,2014年我們在純電動客車細分市場上取得了全國第二的優異成績,是1890輛,當時第一名是比亞迪。到了去年宇通第一,南京金龍做到了第二,由1890輛飆升到8796輛,作為一個攪局者我們后來居上。2011年我們進入的時候能夠有一點加工,后來我把傳統燃油車停了,專心做新能源汽車,所以2012年銷售跌了一倍,2013年有一點小實驗上升了一點,連續虧了4年的時間,到了2014年大翻身增長了好幾倍,2015年又增長了將近4倍,所以真的是浴火重生了。
我們主要是搞產業和技術出身的,著重跟各個大專院校比如說我們跟美國的密歇根大學合資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我們也跟上海交通大學搞四?;靹?,我們跟江蘇大學、東南大學、武漢理工進行了各個項目的研發來培育純電動方面、新能源汽車方面的人才,技術上一步一步地積累和升級,包括新燃料電池等等利用等等,經過了幾年的奮戰,我們形成了兩大產業板塊,一個是公交、微公交、通勤車、中巴等等,另外一塊是輕型客車,99%是純電動車。而且我們著力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地培養,由原來的30個現在增加到了500個,每年大量招聘幾百名博士生、碩士生,打造一個強大的面對全球競爭的研發隊伍。
市場業務上我們在南京投放了雙電機技術的汽車,在不同的路況下省電,續航里程最長。在輕量化方面我們用新的材料和設計,大概含電池才12.5噸,減了2噸,在行業里也是比較優先的。這個是通勤車,這個車在上海非常殘酷一天要跑320公里,從昆山開到上海的中山公園一天跑好幾趟,每天白天補一個慢充快補,這個我們模式發現是適合公共交通的。還有在南京的投放很多,投了幾百輛,單車運行已經超過了13.4萬公里了,某些車已經跑了這么長的里程了,質量很穩定,運營成本很低,走出了我們的社會效益。在廣州機場和開發區來來回回,投放時間不長已經跑了2萬公里了,質量一直很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順德8米多的村村通綠色交通車,一天要跑5個來回約230公里。晚上充足電白天大概要補兩次電,每次25分鐘左右,因為它是民營的,順德這個區的公交要承包給每個人,所以司機殘酷地使用電動車,質量穩定、客戶滿意,關鍵是運營的民營企業家非常高興,要比燃油車的運費省很多錢。這是在徐州投了幾百輛農村的,質量也廣泛地得到了認同。還有輕客。
我們再次感謝百人會和各大部委對新進入者的包容和關心,在座的各位肯定也有一部分新進者希望通過我的例子看到未來的希望和前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