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6)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召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作主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電動汽車百人會2016年的年會暨論壇,很榮幸有機會與各位分享我對于電動汽車未來的一些思考。
1881年法國工程師特魯夫發明了鉛酸電池的三輪電動車,并且在同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展出,這要比發明內燃機車還要早4年。1912年美國開始大量生產電動汽車,到了20年代初,電動汽車在美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到了38%;其他是內燃機車和蒸汽動力汽車。此后由于石油開采和內燃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而電子技術發展比較緩慢,電動汽車在性能、價格,尤其在充電時間等方面都難以與內燃機汽車競爭,所以消費者和市場自然地選擇了內燃機汽車。
內燃機汽車的發明、規?;a和應用應該歸功于奧托、戴姆勒、本茨和福特等富有創新創業精神的發明家和企業家。1866年,德國工程師奧托發明四沖程內燃機,10年后他又設計研制出實用的活塞式四沖程煤氣內燃機,于1877年8月4日獲得專利,為燃油汽車發明奠定了基礎。1885年,德國人本茨成功設計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輛內燃三輪汽車,并于次年獲得全球首份汽車專利證書,成立了首家汽車制造企業——奔馳公司。同年,戴姆勒制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并于1890年成立戴姆勒公司。美國發明家兼企業家福特雖然到1896年才造出了他的第一輛福特車,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設計精良、結構簡單、堅固耐用、駕駛維修方便的T型車,還設計實現了流水線規模生產汽車。這點很重要,引入了泰勒管理制,使得單車價格從825美金降到了260美金。到1927年已經生產銷售了1500萬輛,促進了汽車的普及,圓了人們自由出行的夢想;不僅僅促進了美國經濟的騰飛,還引發了一場社會革命,使得美國一舉成為車輪上的國家,汽車也被譽為改變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機器,成為現代社會和小康之家的重要標志。
從上世紀60年代起,由于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警醒,70年代石油危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認知,公眾對核事故風險的憂慮的增加等,都促使了世界能源結構加快向清潔、可持續能源體系轉型??梢灶A計在未來二三十年以內,以化石能源為主的集中供應能源體系必將轉變為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為主,多樣化、分布與集中供應相結合,智慧聯網的可持續能源體系。綠色低碳已經成為發展的新理念,汽車節能、排放標準持續提升,促使了以燃料節約化、排放潔凈化、能源多元化為特征的各類節能環保汽車迅速的發展,推動了汽車動力技術的創新與變革。
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后化石能源時代的汽車動力轉型過渡期和新動力技術創新突破的機遇期。隨著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電力電子、交直流條速電機等能源轉化、回收、儲存和動力控制等技術的創新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能源互聯網的重要一環。將成為世界能源和新經濟體系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些都為電動汽車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新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產業獲得了飛躍發展,其中從2009年以來,產銷規模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一,近三年產銷量都超過2千萬輛,占全球的1/4以上。汽車產業帶動了100多個相關產業,促進了消費就業和創新創業觀念文化的變化,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制造業和交通服務業的繁榮。汽車制造及其相關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與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說我們也正在全面的進入汽車社會。所以這個概念,雖然社會上還有一些爭議,但是我認為這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
根據統計,到2015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7億輛,燃料消耗超過了1.6億噸。在京津滬等城市機動車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率也到了25%左右,按目前的速度發展,未來5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還將增加1億輛以上,我們將面臨嚴重的交通擁堵、大氣污染和油氣供應安全等挑戰。
中國政府一貫的重視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革命”,他還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國家科技與新興產業計劃地支持下,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經歷了“十五”以來創新研發、示范帶動的發展階段,在國家政策的持續有力地推動下,近年來產業化與市場形勢喜人,特別是跟其他的一些國家比較,年銷量突破30萬輛,已經居世界的首位。
我們還必須看到,世界已經進入了知識網絡時代,互聯網、物聯網、傳感網、全球定位系統、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納米技術等為制造文化進化提供了新的技術驅動力和全新的信息網絡-物理空間。包括美國先進制造發展戰略、德國的工業4.0、日本發展智能機器人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等,制造大國都紛紛的推出創新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推動制造技術與產業加快向綠色低碳、網絡智能制造服務業轉型,這必將促進汽車設計制造服務加快向綠色智能方向發展跟轉型。
汽車制造將轉向綠色智能、網絡制造與服務,汽車產品將轉變為綠色智慧的網聯汽車。將從工廠化、規?;?、自動化的生產方式轉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支撐的個性化、定制式的全球網絡智能制造服務方式。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網絡的協同創新將成為主流,汽車產品的形態也將集智慧硬件和軟件為一體,將聚合和融合智慧終端與云技術的優勢。汽車將成為人們在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生存發展“第三空間”,成為重要的智慧網聯終端和新的交互平臺。車聯網將成為汽車智能交通體系和新型的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提供安全綠色、智慧互聯的完美駕乘和信息交互體驗。
可以預見,信息網絡、新能源技術、綠色智能制造技術創新等,還必將促進綠色化、智能化相互之間地融合。通過燃料混合、油(氣)電混合、電電混合,純電動化等技術創新和規?;?、市場化應用,將促進汽車、交通物流乃至于能源系統的整體的綠色低碳。通過智慧網聯,將使得單一車輛的安全智慧、能源系統高效和交通系統整合實現智慧安全、節能高效,因為汽車單體是高效的。如果上路擁堵,一輛車六個座位只乘一兩個人上路,整個交通系統依然不是綠色智慧的。過去在沒有網聯時代,不太可能實現整體系統的綠色低碳,現在看起來是完全可能的。
汽車技術與產業是全球最活躍的創新領域之一。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了以投資驅動為主動力的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要方式的跟蹤模仿階段;展望未來,我們更要抓住信息網絡、能源動力、材料與制造服務創新帶來的新機遇,解放思想、開放合作、求真務實,協力推動綠色化、智能化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實現彎道超越,圓幾代中國人的汽車強國夢。
《中國制造2025》已經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列為國家制度強國建設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創新驅動發展,強化質量和自主品牌意識,培育建設中國制造的先進文化。要著力抓好基礎核心技術創新和設計引領的系統集成創新,一輛車有2萬多個零件,涉及大量的基礎材料、基礎部件、基礎工藝和基礎技術,我們必須要扎實地推進汽車“強基工程”,夯實汽車工業的基礎。關鍵技術是用市場換不來的,必須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創新突破,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并且汽車工業還有責任帶動中國制造共性基礎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全面進步。
汽車的整體設計制造服務是典型的系統集成創新,而設計是系統集成創新的起點與關鍵。面對資源緊缺、生命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交通擁堵和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需要創新設計理念;通過創意創造,不僅要使得單車全生命周期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排放最低,而且要實現交通物流整體系統的綠色智慧高效。在新能源動力和智能網聯技術的大背景下,智能的主動避讓技術創新已經出現,這將變革汽車碰撞安全的設計規范。從乘用工具轉變為移動生存發展的“第三空間”,汽車創新設計更具有全新的廣闊的創意空間。
讓我們“重新想象、重新出發”,使汽車創新設計成為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單車全生命周期和整體交通系統資源能源環保效益最優、智慧安全、更佳的用戶體驗和網絡服務的基礎和源頭。世界上沒有最佳,只有更加,引領帶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實現綠色低碳、科學智能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
謝謝各位!
圖為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作主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