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規劃部付炳鋒發表演講
下面有請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規劃部付炳鋒部長上臺演講,他演講的主題“以智能網聯促轉型升級,加強質量效益型企業建設”,大家掌聲歡迎。
付炳鋒:感謝協會給我這個機會,剛才來的時候發現我們這個會場還是很熱烈的。希望我的介紹能給大家帶來一點有價值的思考。
我報告的題目是《以智能網聯促汽車轉型升級,加強質量效益型企業的建設》,大概分三個方面。
一是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驅動力。關于這一點昨天和今天的大會上,也做了很多論論述,我在這兒快速地過一下。一是宏觀戰略機遇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提出創新驅動、“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重大戰略,為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實施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為汽車建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創造了重大的戰略機遇,前不久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1668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把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作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汽車強國的突破口。董揚會長這兩天在論壇上反復強調,作為國家意志形成了政策帶動市場,市場拉動企業,企業和行業共同技術進步??梢赃@么說,是制度自信的表現??倳浱岢鏊拇笞孕?,其中制度自信也是我們強有力的推動力。
從企業的社會責任來看,也對行業的發展提出迫切的要求。環境污染不斷加劇,中國汽車工業可以說已經進入低碳化為主題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的升級階段。促使節能與新能源快速發展,這一點應該說經過“十一五”、“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的推動,中國的汽車工業在節能和新能源方面,尤其是新能源方面和智能網聯方面,應該走在了世界前列。前不久苗圩部長在訪問德國能源部長的時候,德國部長也非常謙虛,提出現在西方在節能新能源以及智能網聯發展方面,可能還是有一些慢,就是沒有跟上中國政策法規發展的節奏。
還有一點中國汽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在全球是最高的,大家看到這個數字也比較驚人。這一點也給我們在智慧城市、智能汽車這方面的發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交通擁堵成為各大城市的突出問題,也是全球一線城市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天上午有幾位嘉賓也提到了,現在在倫敦、巴黎全球一線城市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所以在行業競爭地位上來看,也體現了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大潮中,中國汽車企業與全球的各大企業同臺參與、共同進步。在法規方面,世界的一些組織也提出來與中國協調發展,技術上要相融,創造一個共同繁榮的局面。這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了30年,走到一個新的階段,形成一個新的格局。之前我們是以技術引進為主,我們總說引進了技術,丟掉了市場。今天大家可以非常欣慰的看到,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到來的時候,我們中國汽車工業、中國汽車企業,可以和全球的知名企業走到同一個平臺上來進行共同的發展。
產業生態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ヂ摼W時代技術革命,給企業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變革,也創造了許多新的機遇。從供給側結構改革來看,產品技術是不斷的提升,我們還有好幾個論壇主題,都涉及到產品方面。同時對汽車制造業也帶來了深刻變革,智能智造將徹底打破大批量生產的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定制。這一輪主題論壇,這也是一個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實際上真正給企業帶來效益的,是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才能帶來效益。大家知道過去幾十年西方的汽車行業基本型,基本它的價格很低,買的客戶也不是很多。真正的掙錢的是它個性選擇的配置。今天來說在智能網聯的大環境下,汽車產業如何滿足個性化需求,這是一個亟待需要跟上的課題。所以可以這么說,效益是來自于滿足個性需求。
同時共享出行,為產業項服務型轉變,也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從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過去我們做OEM是以制造、銷售為主題,逐漸將以使用、服務、出行為主題。效益轉變也非常巨大,過去傳統方式以造車賣車的主的,已經不是未來我們所走的道路。未來一定是一個汽車跟互聯網深度融合,將要提供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服務。
報道一下智能網聯發展的一些關鍵要素,法規標準的完善,受到國際化汽車的高度關注。今天德國的一位行業人士也特意提到了,中國在標準法發展的時候,一定要和國外的協同發展。除了車輛本身涉及到的控制預警,還有信息識別、互聯,以及這樣的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跨行業的相關標準的體系建設,這里包括通訊、定位、智能城市以及法律的保護、社會的安全,個人的安全、信息安全等等。應該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智能網聯方面一些標準在形成,在專業層面在積極的探討。最近我們也知道發改委也介紹國家隊智能網聯的長期戰略做了部署,要統籌協調,要給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第二方面是基礎設施的推動?;A設施的建設是推動技術進步,智能網聯汽車離不開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設,以及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快速處理和互相的傳遞。那么由超算技術支撐的智慧城市的生態系統,也保證城市的交通安全高效的運轉。從空間覆蓋上來看,大家能夠看到更加精確的定位和足夠帶寬的網絡覆蓋,將給汽車在出行過程中傳遞更加豐富的一般性的信息。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建設,實時的傳遞智導的服務,感知到無限的外延空間?,F在汽車行業大家做得最多的是,給這個汽車再開發它的感知系統。開發了這些系統,它的極限目標大家都希望做到駕駛的這個人,和我坐在車上的人一樣的聰明,一樣的反應敏捷,這僅僅是車的這一端技術上的要求。大家也知道我們在道路上行使,三厘米以外的事情我們不一定知道,我們在走到一個路口的時候,不一定知道前面是怎么分線的。我們進入一個隧道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隧道是否擁堵,我們就扎進去了。未來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時代,人們的感知空間將得到無限擴展。所以已經不再是看得到的空間,而是能想得到的空間。
你要想了解什么,我們的智慧城市、互聯汽車就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煽啃晕覀兩钤谲嚴?,而漠視世界的感覺。所以為實現智能交通和打造智慧城市,也必將要進行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通訊設施的建設,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這張圖說的是車,剛才也提到了,專家們也提出有八項技術,這對汽車行業來說,專家們都在研究這樣一些技術問題。當然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也非常關注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車未來究竟要復雜到什么程度?人上的智能電腦能不能達到人的這種敏捷判斷?要實現這種判斷,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所以我們感覺到未來的交通,我們應該相信是建立在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下。大家說我的車判斷忽然前面車上飛下來一塊木板,這個事情就非常復雜了。所以我說應該是考慮到一個高度文明的交通秩序,而不是現在一些混亂的現象出現。
車與智慧城市在技術層面融合課題,也是值得我們探討。我們感覺不可能把每一臺車都裝上一個像人腦智慧這么靈活快捷的,反應周邊事物的電腦,我們車將非常復雜。所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設,一定是和智能汽車有一個比較合適的技術結合節點,這是值得思考的一些觀點。實際上谷歌在開始探討的時候,在車上放一個感知器,他希望能感知周圍的一切,然后在車里面處理,處理之后做出迅速的反應。我感覺除了這個之外,我們應該有一個可以使人的感知無限擴大的城市的一個快速大腦。所以前面也提到了未來超算可能會成為智慧城市重要的技術支撐。
大家知道超算技術在中國發展得特別快,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中國的超算“太湖之光”,已經達到了當今美國最快計算機兩倍還要快的速度。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的智慧城市,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超算電腦??梢詼蚀_地定位每一臺車,可以準確輸出城市的情況,可以實時的地。是不是我們的車也不用做得那么復雜,我們不用給那么多的成本,把車越做越復雜,這是關于這方面的粗略探討。
應用示范的推廣,在發展過程中也是一個必要的條件。這一點也引起大家廣泛地注意。今天在國家積極倡導以及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嘉定這邊的領導也提出了,應用示范的活動在全國各個地方都廣泛開展起來了。從不同的層面進行示范的測試,這是智能網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是一個互動的、相輔相成的發展過程。今天上午也提到英國一位人士談,說英國在智慧城市方面更加開放。我想這一點也需要我們更加開放管理制度,所以我們的公安現在嘴太大了,說不行,什么都不行,不承擔任何的責任。這一點我想也應該借助國外的一些開放制度,促進我們智能交通的建設。
第三點簡單匯報一下,中國一汽智能網聯發展的規劃。
中國一汽在2015年發布了摯途戰略,明確了各個發展的目標,標志著一汽已經形成系統化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創新、技術路線和規劃。集團有領軍人物。作為老牌的傳統企業,一汽也非常重視企業的轉型方向,將深耕智能網聯技術,積極創新服務出行。未來致力于成為優秀的汽車智能和移動出行服務的提供商,這一點我們也在積極和相關產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跨境融合方面,我們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也在構建與學校、科研院所建立聯合機制,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攻克網聯汽車的內腦、感知、學習等一些技術。通過與其他企業的共同創新,也著力解決智能汽車一些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礎設施的一些關鍵點,打造國內智能汽車產業生態。
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基于大數據挖掘個性化需求,建立個性化的顧客溝通服務體系,通過建立眾創眾包平臺,提供個性定制產品和服務,建立服務型的經營模式。這一點實際上對傳統制造業影響非常大,大家知道過去我們能做到的給用戶的現在是非常有限的。未來在一互聯網這樣一個環境下,在快速企業和用戶之間的溝通,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溝通,整車企業為用戶不斷提供他需要的個性化產品,同時也可以在他使用這個車的生命周期內,對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甚至也在探索開發可裝修、可翻新的一些技術??梢赃@么說,個性化定制一定不是今天汽車的這種模式,也不是今天汽車開發的模式,它一定是最大限度從設計上,已經創造了客戶所能滿足的各種需要。同時也帶來汽車四大工藝的革命性的變革。我們不大可能四大工藝,然后大批量的生產,然后把這個車來交給經銷商,然后經銷商再送給客戶。送來的車,實際上也是個大批量產品,這也涉及到老牌企業在制造領域將來的深刻變革。
最后中國一汽愿于行業中的所有參與者攜手共進,共同迎接新的產業生態的到來,謝謝大家。(未經本人審閱)


- 最新評論
- 我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