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電化學儲能累計投運規模達到了1.073GW,比2017年增長了2.8倍。2018年電化學儲能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網、輔助服務、電網側和用戶側的應用增速明顯。盡管如此,電化學儲能的經濟性一直是影響其產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對此,在日前閉幕的“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2019”上,CNESA執行副理事長俞振華在接受電池中國網采訪時,談了他對電化學儲能經濟性的看法。
此前談儲能的經濟性,主要聚焦在儲能技術本身的成本下降,儲能應用價值的認可,以及相關市場機制的建立方面。俞振華認為,現在關注儲能的價值,應該聚焦在“增收”和“節流”兩方面。
所謂“增收”,就是儲能的價值有沒有得到認可。俞振華認為,學術界已經公認,儲能是可以做到多方受益的,包括電網側、用戶側、基礎建設方等,這也是儲能價值的重要體現。但就具體項目來說,目前都還只是單方受益。因此如何創造更為健全的電力市場機制,使多方受益,從而使儲能的價值得到認可,將成為現階段聚焦的重點之一。
談到“節流”,他表示 “節流”就是控制儲能自身的成本。隨著鋰電、鉛碳等儲能技術成本的不斷下降,電源成本基本已經發展到行業認可的“拐點”。也就是說,在儲能技術應用方面,已經不太能夠體現儲能的經濟性,他認為,現在應該關注的,是非技術成本的下降,包括項目開發、建設、安全、認證等環節。這部分成本的下降,在現階段將更能體現出儲能的經濟性。
俞振華介紹說,目前電化學儲能項目僅在某一特定區域可以實現部分盈利,而沒有大規模盈利,主要原因還在于電力市場機制不夠健全。導致項目開發商面臨風險過高,項目開發的驅動力明顯不足。盡管如此,仍有很多新項目投建,主要是因為相比于收益,大家更看好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機會。


- 最新評論
- 我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