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鋰電數字化時代 西門子務實培養智能制造人才
發布時間:2017-09-12 15:04:00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

西門子02.jpg

  有觀點認為,工業4.0或智能制造必須為人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對此,深以為然。

  在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實施過程中,教育與人才培養是其基礎環節,因為工業4.0包含了精益制造、OICT融合、通信互聯、CPS、數字化、智能分析等,它所需要的學科是綜合性的,而對人才的需求也是綜合性的。如果沒有這些人才因素支撐,那么如何推動制造業企業智能制造就會變得盲目而低效。

  沒有人才支撐的智能制造是空洞的

  近年來,伴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飛速發展,我國鋰電業市場涌入的資本數以千億,鋰電制造企業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但由于我國鋰電人才儲備不足,目前行業內專業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捉襟見肘的局面。一線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鋰電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企業高薪“挖人”已成業內常態。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在調查中發現問題所在:在許多工廠,各級人員都存在相關素質缺乏的問題。一線員工缺乏高精設備和自動化系統的熟練操作能力;中層管理人員對于生產系統自動化和數字化的轉變適應能力不足;而企業高層對于數字化工廠發展方向的重大決策能力仍有待提高。

  產學間的人才斷層和緊缺讓鋰電企業不得不對人才的“再培養”煞費苦心。

  但在鋰電制造業,一方面,由于鋰電池技術路線繁多,生產工藝迭代較快,品控精密嚴格,對生產設備有著較高的技術要求,這也對鋰電設備生產企業的制造技術、革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機械制造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本身就很少,而能了解電池業、懂得鋰電設備的人才就更加稀缺了。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做支撐,傳統“老師帶學生”、“師傅帶徒弟”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今天的行業發展環境,這種情況下不少鋰電企業都開始探索自己的生“才”之道。

  國內某知名鋰電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電池中國網采訪時表示,“企業制造能力的提升僅僅依靠技術專家是不夠的,根本上要培養技術工人,發揮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作用?!睘榱吮WC技術團隊的穩定扎實,企業圍繞人才管理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如一線的現場執行官(FEO)制度、企業辦學等,取得了不錯的實踐效果。

  而在一份關于未來制造業的研究報告中,麥肯錫預測,在中國,企業到2020年將需要1.4億高級技能人才,缺口將達約2200萬人。顯然,依靠個別企業的“輸血”很難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面臨的高端人才短缺問題。

  造血——全生命周期學習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閉環。多年來,西門子一直致力為中國工程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并與教育部積極展開合作。學生們從教材和課程中學習先進技術和工程知識,在實驗室親手實踐,最后在大賽中檢驗成果。而對每個環節,西門子都能給予支持。

  一、在課堂環節,2011年西門子首次與教育部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第一個五年里西門子在中國的教育領域累計投入現金、設備等約合人民幣7.11億元。2016年5月,西門子與教育部簽訂了新一輪《教育合作備忘錄》,在中德合作的框架下面向“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

  至2015年,西門子和相關院校合作開發了50多部面向工程人才培養的教材和課程?!拔覀兊慕滩暮驼n程像詳實的工程指南,讓同學們坐在教室就能了解一個個工程項目是如何從無到有的?!蔽鏖T子教育合作項目專員元娜說。據了解,以西門子研發工程師崗位為例,大學畢業生一般要經過12-18個月的“再培養”才能合格上崗。

  二、在實驗室環節,目前西門子已與相關院校合作在全國建成超過300個實驗室。在那里,學生們利用西門子軟硬件,體驗從產品創意、研發、工廠設計到生產的制造業全生命周期。

  “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扮演各種角色,可以從儀表工做起,也可以去體驗當畫圖員或車間主任的感覺?!北本┗ご髮W老師張貝克說,“通過‘身臨其境’,他們能提前感受數字化工廠的真正魅力?!?/p>

  三、在大賽環節,“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是在西門子與教育部簽署的《教育合作備忘錄》框架下,培養與選拔智能制造所需技術及創新人才的賽事。自2006年首次舉辦以來,賽事共吸引了超過30000名學生組成的8000多支隊伍參賽,參賽學校超過300所,占全國理工科院校的80%,已經為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輸送了數萬名優秀的創新型工程人才。

  今年,該賽事正式成為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金磚大賽)的核心賽事之一,決賽期間它還同時承辦了2017年金磚大賽閉幕式與論壇等活動。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數字化工廠集團總經理王海濱表示,“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企業對于工程人才愈加迫切的需求?!贝送?,西門子在幫助企業實施數字化工廠項目時,也會有西門子研究院的專家和項目工程師進行為期數月乃至數年的駐廠培訓。

  總結起來就是:智能制造需要更為智能的勞動力,而且教育不僅是大學的,也包括企業覆蓋員工整個發展過程的培訓計劃,政府為勞動力資源升級提供的在職教育、持續教育等。西門子通過教育的多元化、全生命周期、聚焦思維能力的升級等,正引領包括鋰電業在內的中國制造業進入更加健康、燦爛的數字化未來。

作者: 曹武佳      稿件來源: 電池中國網
相關閱讀:
發布
驗證碼:
狠狠看穞片色欲天天|欧美猛交喷潮在线播放|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超碰97|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m|成年女人喷潮毛片免费